首页 / 简介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始创于1954年,初称山东省戏曲研究室,1985年10月变更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2014年3月更名建院。2015年11月11日,省人社厅正式下发文件,确定我院由一般文化事业单位变更为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秉承“高点定位、创新发展、科学布局、人才强院”的理念,关注现实需求,服务中心工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艺术精品创作,拓宽艺术学科建设。现拥有10个艺术研究机构,4个职能部门,是我省艺术学科最全,科研实力最强的艺术科研机构。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早期拥有大批在国内戏剧理论和创作领域中颇有影响的知名**,先后主持和参与创作了《李二嫂改嫁》、《墙头记》、《姊妹易嫁》、《孙安动本》、《奇袭白虎团》、《红云岗》、《两狼山》、《红嫂》、《三定桩》等经典剧目。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红柳绿柳》、《画龙点睛》、《苦菜花》、《春秋霸主》、《补天》等,先后荣获国家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和国家十大舞台精品奖。这些创作的舞台艺术精品都在全国享有盛誉,厚重的人文底蕴,精雕细刻的反复研磨,使得这些作品反响强烈,影响深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山东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秉承科研立院、开门建院的思路,加大艺术研究领域的力量投入,先后出版了大量具有极高学术性和指导性的理论著作,科研人才不断涌现,科研成果结实丰硕。作为全省唯一的艺术科研部门和重点学科基地单位,拥有众多的知名**和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队伍,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首届齐鲁文化名家和齐鲁英才等学术拔尖人才。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保证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科研实力,也使其成为全省艺术科研的主导力量和生力军。承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百余项省级艺术科研重点课题,为山东省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对全省的艺术生产、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承担的史志编纂工作,也是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在《中国舞蹈志集成·山东卷》、《中国音乐志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志集成·山东卷》、《中国曲艺志集成·山东卷》、《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等国家重要文艺集成的编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整理、发掘、抢救了大批流散于民间的戏剧、曲艺、舞蹈等门类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有不少资料是在默默沉睡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重见阳光,在那些资料碎片的整合中,其间蕴藏的古老文化被激活,被解读,得以彰显出它们不朽的魅力。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由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科研工作成绩突出,成为全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单位,承担起“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古琴”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举办了多项重大活动。经过多年的潜心努力,现在,上述项目已经拥有7名国家级传承人,古老的艺术形态不仅得以留存,而且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其中,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音配像工程”,有力促进了地方剧种和传统剧目的保护与传承,对山东梆子的发展、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重视艺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忘为优秀人才和学术争鸣提供坚实的阵地。编辑出版的《戏剧丛刊》创刊于1980年,刊名为著名文学家茅盾所书,是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30年来,以“前沿理念、精品意识、批评精神、学术形象”为理念,在理论研究、戏剧创作、文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艺术创作和理论人才,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前沿观点层出不穷的广阔舞台。2014年院刊“戏剧丛刊”将作为《人文天下》戏剧版出版发行,办刊理念依然不变,学术影响依然广泛。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着力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传统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戏曲服饰演艺项目《大羽华裳》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法国孔子文化周、“十艺节”等展演活动中精彩亮相,博得广泛好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为了宣传推广全省艺术名家和优秀人才,总结回顾艺术道路和经验,拍摄制作了《齐鲁梅林花盛开》、《齐鲁艺术家》等大型纪录片,在省内外产生轰动性效应,让齐鲁艺术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品牌。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积极参与我省举办和承办的国家级大型活动策划和创作,先后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组织筹备和开闭幕式盛典任务,让齐风鲁韵在中华大地上一次次激荡起时代的魅力!

    2014年更名建院后,我院在省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厅党组中心工作,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艺术研究、艺术创作为工作重心,以培养人才为关键,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成果应用为拓展”的发展思路和“强化艺术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关注现实需求,服务文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实施了《儒学与艺术学论丛》、《十艺节山东舞台艺术创作研究》、《山东戏曲通论》等重点科研项目,2016年3月,《儒学与艺术学论丛》成功入围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我院承担的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项目《山东戏曲通论》已完成全部320万字的撰写工作,即将出版发行,成为国务院办公厅《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颁布后,山东首个出版发行的理论成果;顺利完成了“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菏泽大弦子戏剧种的抢救性恢复”项目,挖掘、复排了消失四十多年的剧种——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并形成了剧目、纪录片、科研报告“三位一体”的科研成果,为更多的濒危剧种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对五音戏、茂腔、四平调等濒危剧种的抢救 挖掘和保护,通过科研理论总结,以舞台呈现来带动剧种发展。2016年初,又与冠县政府签订协议,共同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濒危剧种“蛤蟆嗡”,将派理论人员和创作人员深入一线进行扶持。

   科研成果丰硕,课题《山东省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基础性研究》通过**鉴定,顺利结项,论著《山东曲艺音乐概论》摘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理论奖,编撰出版了《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典》一书,全面反映院属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资料,国家级课题《山东曲艺现状调研与发展对策研究》也已结项完成,举办了“欧洲摄影家看非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摄影采风活动,开拓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思路,顺利完成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务标准制定工作;完成了山东琴书数字化和山东大鼓大全文字抄录工作。舞蹈《海拔6000米》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组作品银奖和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我院院长张积强编剧的作品《把日子提前过》喜获第八届泰山文艺奖戏剧类编剧作品奖。这些奖项均是省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的鲜活案例,也实现了我省在上述领域的零的突破。

    2015年,省文化厅在我院设立了山东省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工作办公室,在办公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我省共有35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是2014年的3倍,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三,又一次实现突破!另外,根据省文化厅的工作安排,原省文化厅史志办的职能已经划入我院,《山东艺文志》的编撰工作已经展开。

   近年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致力于小剧场话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打造,《古宅幽幽》、《加油,不完美小孩》、《进击的萝卜》……一部部优秀的原创剧目不断推出,成为整合社会资源、撬动财政资金杠杆、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个个生动案例。通过探索与梳理,我们创新出了职能部门创作出品、联合专业团队演出、专业公司推广宣传的“3X”运营模式,并在后期扩展为“五位一体”的崭新理念,这期间,引进国内著名话剧导演李伯男,成立了李伯男工作室,创新小剧场话剧运行模式,开创了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我们与山东中演公司、韩国戏剧导演家协会等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山东师范大学挂牌成立了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得以充分撬动、激活财政资金,并尽可能弥补资金不足的劣势,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了小投入,大效益,走出了一条艺术创作推广的新路径。与此同时,以舞剧《兰》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两重门》为代表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也为我省的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遇与挑战交织,奋斗与希望同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院将继续强化艺术研究,繁荣促进艺术创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全国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机构名称: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所属行业:研究机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

联系方式

联系人 : 谢先生
手   机 : 15306845124
固   话 : 0531-69957293
传   真 : 0531-69957293
地   址 :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北路27-2号
值班QQ 在线留言